全面放开放宽落户的时代,限购令要作废了?

当前,全世界仅中国实行着严格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将人口划分成城市人和农村人,实行着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造成了两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差别。虽然朝鲜、贝宁两个国家参考学习了中国的户籍制度,但这两国也没有在农民和工人之间划出差异性鸿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

全面放开放宽落户的时代,限购令要作废了?

  当前,全世界仅中国实行着严格的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结构下,户籍将人口划分成城市人和农村人,实行着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造成了两种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差别。

  虽然朝鲜、贝宁两个国家参考学习了中国的户籍制度,但这两国也没有在农民和工人之间划出差异性鸿沟。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乡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阻碍。

  即使暂住证和居住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城镇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户籍差别矛盾,但是涉及到子女教育、住房和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仍无法一视同仁。

  除此之外,人们在不同城市中迁徙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长居某个城市而因高落户门槛无法获得“官方身份认同”。这样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入,进而制约城市发展。

  图片来源:明察宏观

  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4.4%,“人户分离”人口达2.8亿。

  户籍制度制约劳动力流动,造成劳动要素错配,阻碍了经济发展。

  2019年4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强调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推进力度,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这份文件颁布以来,不少城市陆续放开放宽的落户门槛。

  近日,中央又颁发了两个重磅文件,未来城市格局将大洗牌。

  4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

  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同日,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通知:

  督促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

  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

  在不断改革推动下,各地落户门槛消失或降低,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变了。

  那么,到底哪些城市全面放开落户,哪些城市放宽落户门槛呢?

  从中央发布的政策中,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这意味着三四线小城市基本上实现零门槛落户了。

  那么,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和I型大城市,还有超大特大城市,有哪些?

  图片来源:国民经略

  大多数省会城市都属于I型大城市,属于放宽落户限制范畴,包括哈尔滨、长春、合肥、济南、昆明、大连、长沙、太原、宁波、南宁、苏州、厦门和福州。

  特大、超大城市有条件可以取消郊区和新区落户限制,个别还可以放宽落户限制,包括武汉、成都、重庆(主城区)、东莞、南京、杭州、郑州、西安、沈阳、青岛、深圳、天津、深圳和广州。

  为什么不提北京和上海呢?

  北京正在进行腾笼换鸟,意思是“疏解退出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企业、产业,换上会下金蛋的鸟”,近年来人口连年负增长。

  北京户籍人口管控非常严格,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才有资格积分落户。

  上海市落户难度应该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因为上海定位金融中心,对人口素质有高要求,不会轻易降低落户门槛。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放开放宽落户的门槛的大城市有:沈阳、南京、苏州、南昌、广州、天津、重庆、青岛。

  市场上,各地放开放宽落户门槛,通常被称为“抢人大战”,也意味着抢楼市接盘侠。

  新增的落户人口可以避开限购政策,带来新的购房需求。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以来,全国已有近60个城市发布了与人才相关的政策,仅3月份就有约20个城市发布了各类人才政策,其中大部分都与购房相关。

  一边降低落户门槛吸引人才,一边给人才发放购房或住房补贴,救市意图十分明显。

  可巧的是,同时也响应了中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号召,可谓一举两得。

  相信,未来放开放宽落户门槛的大城市会越来越多。

  人才有限,各地得抓紧抢了!

  参考资料来源:国民经略、明察宏观

  来源:搜狐焦点原创栏目《楼市相对论》@楼市相对论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