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身份证

漫话身份证收藏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身份证并非现今才有,而是古已有之。但它的却是官员的识别符号。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在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

漫话身份证

  漫话身份证收藏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身份证并非现今才有,而是古已有之。但它的却是官员的识别符号。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在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一种类似身份的“鱼符”,它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的。其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面刻有官员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鱼符”均以黄金铸制,显示其品位身份之高;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五品以上的官员,还备有存放“鱼符”的专用袋子,称为“鱼袋”。“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史载:“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到武则天时,“鱼符”一度改为其形状像龟的“龟符”,用途与“鱼符”相同。

  宋代时,“鱼符”被废除,但仍佩带“鱼袋”。至明代,改用“牙牌”,这是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版片,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卡片式身份证已经非常接近了。据明人陆容《菽园杂记》载:牙牌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皆悬牌,以避嫌疑”。由此可知,明代身份证的用处已不仅局限于官员们,而是开始向中下阶层发展了。

  清代各阶层的身份以帽子上的顶子(帽珠)来证明,其帽珠用宝石、珊瑚、水晶、玉石、金属等制成。如果是秀才,可佩铜顶;若为一品大员,则佩大红顶子。一般百姓帽上无顶,只能用绸缎打成一个帽结。一些富商、地主为求得高身份,常用数目可观的白银捐得一个顶子,由此而出现了“红顶商人”、“红顶乡绅”一类的怪事。

  中国最早的身份证制度,应该是1936年民国宁夏省政府所制定的“居民证制度”。

  地处西北边隅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史称宁夏省)早年经济文化落后,但却成为中国身份证制度的发端地,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宁夏省建立于1929年1月1日,与甘肃、陕西、绥远及蒙古接壤。1933年,马鸿逵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宁夏省政府主席。为了加强统治,马鸿逵从1934年开始,在全省清查户口,建立保甲制。1936年5月,中央红军开始西征作战,解放了宁夏的盐汕、豫旺、同心等地。为了抵御红军,宁夏制定出各种反共防共之策,发收“居民证”便是其中一种。居民凡15岁以上之男女须一律佩带居民证。

  宁夏“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之最早雏形。

  不过,宁夏省“居民证”制度的施行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证是缝在衣服上的,由于洗晒和磨损.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项制度仅实行了一年多,就变得名存实亡。

  1940年夏,马鸿逵又下令在清查户口和居民证的基础上,制发“宁夏省国民身份证”。为此,还制定了《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发给及检验法》。在制发“身份证”的同时,还制发了“客籍人民居留证”及“通行证”,目的是为了“防范汉奸、间谍、奸党与奸佞盗匪起见”。实际上,宁夏省建立身份证制度,主要是为了封锁我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对宁夏人民的控制。自从发明了国民身份证,马鸿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壮丁后,身份证立刻就由部队收存。如有壮丁逃跑,则向出丁户追索。逃兵没有身份证。在宁夏便会寸步难行:要么被抓回来,要么逃往外省:国民身份证制度的实行,为马鸿逵统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缉捕逃兵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1939年,国民政府颁发了《国民兵役证施行办法》,规定适龄服役男子必須办理「国民兵役证」,这該是中华民国实行身分证制度的雛形。

  1931年,国民政府颁佈了《戶籍法》,規定要开展戶籍登記和戶口調查,用以掌握各地人口分佈情況。实施國民兵身分證十几年后的1946年,國民政府颁佈了《修正戶籍法》,明确提出「已辦戶籍登記之地方得制发國民身分證」。同年6月,行政院頒佈了《戶籍法施行細則》,对国民身份證的有关事項做出了具体規定。根据国民党中央制定颁发的《户籍法》、《户籍法施行细则》中“已办户籍登记之地方政府在举办国民身份证”、“各级地方政府在举办国民身份证时对于凡属中华民国国籍之国民而合于请领身份证之规定者自应一体发给兹为确定中国国民之国籍及身份起见”、“合乎请领国民身份证之规定及已达领证之年岁者均应核发以凭信守”等项关于签发身份证的规定,在户口调查、户籍登记后,制发了这种国民身份证。身份证上所登记的项目,与现行的身份证大相径庭。除常规项目外,另有本籍、寄籍、教育程度、职业、公职候选人资格、特征、(特征)分析符号、相片或标准指纹、指纹符号等,都有鲜明深刻的时代色彩。如“出生年月日”所填写的是“民国前十一年八月十三”,说明当时以民国为纪年并延用了民国元年以前。“本籍”和“寄籍”在国民党中央制定的《户籍法》第二章中都有严格明确的规定,如“因其他原因致无本籍者已有本籍而在他县内有住所或居所一年以上者以该县为其寄籍,但一人同时不得有两寄籍。”这种身份证制度和当时的保甲制、壮丁登记制度等互相呼应,成为国民党统治人民的基本措施。

  根椐國民政府頒佈的《戶籍法》《戶籍法施行細則》之规定,全国各地都发放(如图1-6所示)的实物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是笔者从一位八十多岁老人手中收集到的,这张身份证长15厘米,宽10.02厘米,可以从中折叠,内容十分清晰。正面盖有闽清县政府大印,印刷的内容:"中华民国国民身分(份)证福建省闽清县姓名陈伯准性别男出生年月日国历民国拾肆年捌月拾伍日本籍闽清寄籍号码梅城第3571号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六月廿三日发给。"背面内容:"保甲番号梅城缜塔桥保肆甲拾壹户住址名称日期注意事项(一)本证为持证人身份证明之件,不得损坏或转让。(二)伪造变造身份证者以伪造文书论罪。(三)各级政府及警察保安机关得于必要恃命持证人交付本证查验但不得扣留或没收。(四)本证所载项目内容如有变更应随时报告乡缜公所更正。(五)本证如有遗失须立即依法呈请补发。"在这张身份证上,印着“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福建省闽清县”字样。可见当时的身份证也写作“身分证”。与现在的居民身份证相比,这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内容更为详尽,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户口簿,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教育程度、职业、家庭成员、保甲番号、住址等。这张身份证上钤盖有一方“闽清县政府印”红色方章,发证日期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十三日,编号为“3571”。像片上还打上钢印"福建省闽清县印验"。另钤上蓝印"闽清县验"十分慎重。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身份证为了防伪,还采用了指纹描绘技术。早期照片並不普及,部分省市政府所發放的國民身份證並不張貼照片,“照片或标准指纹”栏里如果没有贴照片,却有一枚红色的指纹印,在贴像片处按上右手大姆指纹,以此来识别持证人真伪。推测应是右手拇指纹。“纹符号”一栏特别注明“无相片及未实施指纹区域暂填箕斗”,十指栏分别用“○”和“×”标注。查阅相关资料,人的手指有“箕斗纹”(也就是俗话说得“有螺无螺”,新华字典中解释"箕"字为不成圆形的指纹),填证时,要将持证人的十个手指一一看过,“斗”纹填“○”,“箕”纹填“×”。这张已有60多年历史的中华民国国民身份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较为完备的户政制度,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民国时期的户籍人口管理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说到这张身份证的收藏还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持证人今已逝去,老人陈立三(持证人现名字)1964年,他同邻村人陈世棠、刘景昌,创办华侨中药厂被法院判处15年徒刑,造成妻离子散人间最大悲剧。刑满释放后三人举债上诉,于1985年由xx中级法院改判无罪此时陈己是六十岁老人,他要求政府偿还被没收的现金财产及损失的中药材,但毫无结果,在奔走申雪中,不堪冤情重负的同案老人陈世棠、刘景昌先后死亡。1991年后老人多次向市中院,省高院、省政府、省人大申诉。直至2003年xx中院答复:不予受理。2006年省高院维持原判:不予受理。至今未能实现国家赔偿,申诉还在续继......老人感激笔者为其奔走呈写诉状,将自己用过的珍存了60多年的民国身分证相赠于笔者,让人犹觉珍惜。

  新中国身份证的发展

  建国后,我国公民没有居民身份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用的是户口簿和单位介绍信。建国初期曾经有人想过要制作一种身份证件取代户口簿和介绍信,但由于历史等原因,一直未能将这一想法变成现实。1986年4月6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颁发居民身份证若干问题请示的通知,同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自此,我国通过实施居民身份证制度,揭开了居民户口证件化管理的序幕。

  1984年至1991年,是我国颁发居民身份证的试点和集中发证阶段。根据中央、国务院的指示,1984年发证试点工作首先在北京进行,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上海、天津等九大城市相继开展了试点工作。同时,公安部加紧与各有关部门进行颁发居民身份证的组织协调、技术、工艺、设备和研制等工作,颁发居民身份证是一项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公安部业务主管部门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探讨,落实了颁发居民身份证的经费;筹建了制证中心、所;试制、生产制证设备和制证原材料。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借鉴国外证件技术的制作工艺,制定了制证技术行业标准,举办了几十期发证组织工作和制设备与制证技术培训班,这些工作为全国发证工作奠定了基础。1984年,第一代居民身份证面世,为聚酯薄膜密封、单页卡式,15位编码。最初发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证是用手工填写的。据了解,当时,有关各方曾就居民身份证是否要有“婚姻状况”、“职业”等内容进行过争论和探讨,综合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不列入身份证内容。

  1985年9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标志着我国居民身份证制度的正式确定。1986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此后,各地根据国务院部署的全国五年(1986至1990年)集中发证规划,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在完成试点的基础上,从城市到农村,分期分批全面展开了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1988年5月9日,国务院召开了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电话会议,原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王芳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各地“确保建国40周年前夕完成五亿人的发证任务”,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10月25日,公安部召开全国加快颁居民身份证工作电话会议,提出要“确保发证任务的完成,如期在全国实施居民身份证使用、查验制度。。根据两次电话会议精神,各地及时调整发证部署,终于在国庆40周年前超额完成了五亿发证任务,使全国大中城市、交通沿线、沿海开放地区、经济特区、旅游地区、边境地区以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公民领到了居民身份证。居民身份证使用和查验制度的顺利实施,方便了居民日常和社会活动的需要,而且在确保国庆40周年庆祝活动和举世瞩目的亚运会的安全方面,在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以及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受当时国内原材料、技术和设备以及工艺水平等限制,使用的印刷设备比较落后,手工操作工序多,且分散制证,不仅难以保证身份证的质量,而且无法安全有效地防伪。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公安部于1991年立项进行制证工艺改革与制证设备技术改造,还吸收了地方公安机关制证技术革新成果,创建了我国新的制证工艺系统。改革后的制证新工艺的优点是:缩短了制证周期;实现了证件现代化封闭式生产,有处于安全保密;证件一致性好,提高了防伪能力。

  但是,随着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使得非专业人员也有可能伪造含有加密技术的证件。因此,为了提高证件的防伪性能,我国新的防伪居民身份证从1995年7月1日起启用。证件采用了全息透视塑封套防伪,使用这一技术后,身份证几乎不可能无损剥离,任何企图变造已经处理过的信息的行为,都将使全息图象遭到破坏,有效地防止了伪造、变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的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身份证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1984年4月6日,中国大陆开始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并且开始颁发第一代居民身份证。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图7.8)采用印刷和照相翻拍技术塑封而成,比较容易被伪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2003年6月28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此中规定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应当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未满十六周岁的中国公民,也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使用了近20年的第一代居民身份证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IT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而且现用身份证存在易假冒、难查核等缺陷,给公安部门实施有效管理、提高案件侦破率等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经过多年论证,在加强研究落实防伪及检测手段的同时,公安部门决定用研发一种新式的身份证来取代现有的身份证。2004年3月29日起中国大陆正式开始为居民换发内藏非接触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图9.10),公安部表示,居民身份证更新换代工作将在2008年前全部完成。第二代身份证较第一代身份证做了很多改进。第二代身份证表面采用防伪膜和印刷防伪技术,使用个人彩色照片,而且内置了数字芯片,采用了数字防伪措施,存有个人图像和信息,可以用机器读取。还采用了更大字库,目的在于解决人名地名中的生僻字问题。

  新身份证的大小将类似于现行身份证,采用的是一种无污染、使用期限长的有机材料,材料中间夹着一个无法直接看到的特殊芯片。特殊芯片包含两部分信息:视读信息和机读信息。视读信息和现行身份证上的基本一致,包括公民的性别、年龄、出生年月、地址等一系列身份特征;机读信息除了包含视读信息外,有可能采用指纹或其他人体生物特征技术,更有效地识别个人身份。专家指出,新身份证一方面适应未来信息化的需要,可以直接与计算机沟通;另一方面,提高了防伪性能,不仅可有效防止伪造、变造,而且能防止制发

  过程中的内部违法行为。公安部将建立身份证数据库,全国联网。作者陈孔坛

  新版“身份证”将正式启用

  中国绿卡就是每位中国公民的身份标志——居民身份证。说起身份证,这是作为一名公民的标志,它象征着公民的身份,同时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极大的便利。在现今的电子信息化时代,通过身份证可以实现购票、旅游、上网等生活服务,达到实名认证化,因此身份证对于公民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是,人们出行也不可能随身携带身份证,正因为身份证非常重要,随身携带的话反而会容易丢失,而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为了使身份证更加便利化,中国新版“身份证”将被正式启用,这是结合了智能服务为一体的,现今已经在4个城市进行试用,那究竟是怎样的新版“身份证”呢?

  智能身份证顾名思义就是结合了智能信息化服务,比如人脸识别系统以及生物技术,在这种新版的“身份证”上面得以完美体现。在人脸识别以及生物科学技术的服务下,新版“身份证”将与智能相连,人们需要用到身份证时,再也不必因为没带身份证而担心,只需要通过脸部认证或是指纹认证就能够将身份证通过电子信息进行传输,就如网上支付一般,简单方便,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安全,由公安部门同一监管。

  除此之外,电子身份证也已经正式上线,只需要通过手机绑定自己的身份证,就能够实现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自己的身份证,还不用担心会丢失。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满满的科技感!而此新版身份证也在福州、重庆、杭州以及广州等城市率先试用,现今这样的黑科技已经逐渐普及到了国内各城市,你的城市已经普及了吗?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