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新政刚发布,这所高校就有所动作,有人婉拒多个录用函,留在临港就业

今年是上海电机学院2019级研究生王孚人在临港求学生活的第7年。“考虑到临港的公租房、人才落户政策等一系列的人才政策以及临港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即将于2022年毕业的他,婉拒了多家企业发出的录用通知,签约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留在临港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日前举办的“临港新片区

落户新政刚发布,这所高校就有所动作,有人婉拒多个录用函,留在临港就业

  今年是上海电机学院2019级研究生王孚人在临港求学生活的第7年。“考虑到临港的公租房、人才落户政策等一系列的人才政策以及临港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即将于2022年毕业的他,婉拒了多家企业发出的录用通知,签约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留在临港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日前举办的“临港新片区大学生就业论坛暨上海电机学院2022届毕业生信息发布”活动中,记者获悉,随着“上海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新政发布,不少正在求职中的2022届毕业生特别是研究生,逐渐将求职重点放在了“熟悉的临港地区”。

  【越来越多人留在临港】

  “这一周,我们接待了不少明年即将毕业的2022届研究生,他们都是来咨询相关落户政策的。”上海电机学院党委学工部副部长张跃辉介绍,往年留在临港工作的上海电机学院毕业生主要是本科生和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并不多。这一方面是因为该校硕士毕业生大多为电气专业,过半能够进入国家电网等知名央企工作,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毕业落户打分未必能达标。而此次“上海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本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新政,虽然目前适用于2021届硕士研究生,却已在2022届研究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正在求职的研三学生开始将临港新片区的上飞装备、特斯拉、新生半导体等专业对口的企业列入重点求职目标。

  近两年,选择留在临港新片区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2021届毕业生中就有169人选择扎根临港新片区。一直以来,学校将“服务毕业生在临港新片区就业”作为重要的就业质量提升目标,通过产学融合,联合培养、共建基地等方式,依托临港管委会和产业区,共享共通信息平台,先后拓展积塔、航发、上飞装备、临港科技城、恒赛生物、特斯拉、新松等知名企业成为重要的“朋友圈”好友。

  在学校每年举办的两场大规模招聘会中,至少有三成企业来自临港新片区。除了线下招聘,学校还积极在线上拓宽就业渠道,全年累计向2021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发布上海自贸新片区招聘信息近千余条。去年,95.21%以上的毕业生满意自己目前所签约的工作,93.13%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较为对口。

  “大学生毕业后愿意去的地方才叫人才高地。”在当日的论坛上,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顾长石透露,目前临港新片区的很多产业尚在建设之中,很多企业求贤若渴,未来两三年临港将迎来人口导入高峰期。从近年来临港高校毕业生去向来看,临港新片区仍然面临人才流失难题。临港区域要留得住人才,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十四五”期间,临港新片区预计新增供应各类住房1600万平方米、约20万套。而公共租赁住房及人才公寓建设也将提升建设品质和装修标准,为高校毕业生、新引进人才等人群提供保障。

  【“订单式”培养促就业】

  “通过就业信息共享群和电机学院就业中心,可实时获得各类企业的招聘信息。”上海电机学院机械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022届硕士毕业生唐旭晖,已经找到了工作。他告诉记者,学校积极与各大企业联合举办校园招聘宣讲活动,并鼓励学生面向各类高尖端行业发展,便捷高效的就业咨询平台,帮助学生完成由校园迈向社会的关键一步。

  截至8月31日,上海电机学院2021届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7.93%。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7.51%,专科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9.22%,硕士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就业单位流向以企业为主,其中制造业比例最高。

  如何实现“高就业率”?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育才模式,先后开设三菱电梯“项目经理”联合培养班、华虹集团“芯片制造工程师”定制培养班、宝钢人才定制班,为企业输送了135位优秀毕业生;学校还与临港集团、春秋航空、安装工程公司、地铁维保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同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厂、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上飞装备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风电、积塔半导体等企业初步达成联合培养毕业生的合作意向,持续深化产教融合。

  机械学院电气工程专业21届研究生毕业生杨阳,如今已经在上海揽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就职。他告诉记者,在毕业季,学校与临港的企业联合举办了多场专职招聘,因此获得了特斯拉、GE等公司的,同时也到特斯拉进行了4个月的实习,对高端制造有了充分的了解。

  就业服务工作尽一切力量“引流入海”,招聘岗位“滴水成湖”。学校通过搭建“云平台”,推出生涯课程辅助学习视频,试点学生数据画像模块,启用就业精准匹配系统;同时线下招聘活动持续不断,以充足的就业岗位不断满足毕业生求职多元的需求。学校负责就业的老师们成了每一位毕业生的快递员,直播员,联络员,推介员,全力保障学生顺利就业。去年,学校毕业生服务国家重点建设领域、建设地区的人数占就业人数的75%以上,服务浦东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临港自贸新片区“4+2+X”的前沿产业体系发展规划的毕业生占就业人数的近20%。

  栏目主编:徐瑞哲文字编辑:李蕾

  来源:作者:李蕾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