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毕业直接落户上海的背后 是“上海人”正在逐渐越少

最近有两条蛮有趣的新闻,一条是《北大清华应届生可直接落户上海》,上海也要开始抢人了;另一条是关于生二胎的,《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这条新闻的意思是说现在人的真不够了

清北毕业直接落户上海的背后 是“上海人”正在逐渐越少

  最近有两条蛮有趣的新闻,一条是《北大清华应届生可直接落户上海》,上海也要开始抢人了;另一条是关于生二胎的,《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建议设立生育基金制度。这条新闻的意思是说现在人的真不够了。如果只看上海,那么就会发现,“上海人”越来越少了。

  16年年底,上海更新房产政策后,在上海奋斗的年轻人要留在上海已经愈发困难,首套房七成对于不少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价。很久之前就看过一句,说上海这个城市希望你能留下青春,但是老了不要留在这里。听起来很残酷。但实际就大概是这么个节奏。当然这种锅也不能完全丢在上海头上,全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造就了产业和人口流动的不平衡,因为一些意外加上地域优势造就的上海也是意外。国家层面又要求上海做好带头和表率(控制特大城市人口、控制房价、控制农业用地),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来说,也是夹心得有点难过。而作为底层民众,有一种既然长成了韭菜,那来什么都是镰刀的感觉。。。嗯,有时候可能来的是联合收割机。。。

  上海这种房产政策有一种断臂的感觉,本身上海的房价和地价已经吓跑了不少大型企业,现在只有金融和IT这类边际成本极低创造价值又极高的企业才能在上海生存下来。但有着阿里巴巴和网易并且更加宜居的杭州正在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与上海相邻的苏州和无锡,也在走科技产业化的道路。上海如果没有更好的留下人才的方式,未来的竞争力还是要走下坡路的。面对而这样的政策,大部分人进入上海前应该会深思熟虑一下吧。

  高科技人才往往对个人时间有比较高的要求,尽管上海的地铁已经非常发达,但工作机会都集中在上海的中心,外环外以及郊区鲜有优质的企业和工作,导致上海地铁每天早晚高峰都要承载巨大的压力,尤其1、2、8、9号地铁。上海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上班族的平均通勤时间单程30-60min的占45%左右。总体的平均值在单程40min左右。就个人直观感受来看,这个调查恐怕水分也不低。。。如果单算本地人的平均通勤时间的话,估计单程破1H并不是问题。来回2H是什么概念,虽然上海的地铁比北京要亲切一些,但是高峰时等两三班也是常事,挤不上也是常事,不用说万一故障什么的。通常你在上班前就要经历一场战争,之前几个月的上班路上就遇到了不少次因为挤地铁而争吵的。然后下班回家又很累。。。学习?开玩笑,我只想睡觉。产业过于集中,交通时间过长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创造性,青春在地铁公交上放空,这种损失,真的并不美好。至于你说买车,你有没有资格是一回事,能不能拍到是一回事,拍到这个八九万的车牌恐怕生活质量又得下降一番。

  另外有一个问题是,上海人总体是在相对减少的。

  并不是要玩独立或者地域歧视,上海应该执行计划生育较早的城市,同时估计也是贯彻最彻底的地方之一(之所以要加限定,是因为还有北京,不过具体数据我也没有)。就我这几年认识的上海人,真的一个有兄弟姐妹的都没有(估计只有双胞胎才能有)。。。所以这一代的上海人总体肯定是减少的。

  不讨论北京这种首都城市。说下我们福建,以前山高皇帝远,现在估计也差不多。和我同辈的大多都有兄弟姐妹,稍微有点钱的,宁可交罚款也要超生(估计上海这一点卡得很死)。而且很多农村对一胎是女儿的也允许生二胎(农村真的缺劳力,而且农村因为各种医疗、卫生的问题,健康成长下去的可能性总体还是比城市要低几个点)。所以,就福建省来说,计划生育后的人口应该没有大幅度地减少。而根据一些可知的新闻,在大部分省份的农村地区,多多少少都会有超生的问题,不用说河南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那么相对而言,上海人的数量应该是在下降的。虽然上海开放了二胎,但说实话并没有什么鼓励生育的措施,日本多少还有奖励呢,各项补贴也更完善(少子化依然厉害),因为高昂的生活成本,上海的生育率一直全国倒数,未来的上海人估计只会更少。

  我们假定按照能够传承本地风俗文化来划分,能承载上海海派文化的应该只有上海本地人加上少数新上海人。而像闽南文化,厦泉章地区、台湾地区都可以算;粤语区则一直很强势,都强势到海外去了;东北虽然在衰弱,但上个春晚就可以席卷全国;河南、四川凭借着历史文化外加人口优势也不至于式微。而且随着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这一代的方言水平正在降低,并且上海如此国际化,除非两个上海人碰到一起。再加一条,随着房价的上涨,大部分本地人也买不起房子,只能等动迁分房,逐渐被安置到上海的郊区,原本可以走动的邻里关系也被打破。。。这样本地人逐渐被分割,文化也逐渐被蚕食,未来沪语和海派文化的形势真的堪忧。

  距离16年底的政策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上海终于有点坐不住的样子,既不能推翻既定的政策,又希望能够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这恐怕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上海都要面对的难题。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