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补贴、放开落户、买租房打折 长三角“抢人大战”如火如荼

来源:中国经营报给补贴、放开落户、买租房打折长三角“抢人大战”如火如荼本报记者/郭阳琛/石英婧“如果你是A类人才,到温州可直接获得一套房或500万元补贴;如果你是优秀本科生,买房七折,租房低至三折。”为了招揽人才,2019年12月25日,长三角城市温州再出“大手笔”。在全国各地“抢人大

给补贴、放开落户、买租房打折 长三角“抢人大战”如火如荼

  

来源:中国经营报

  

给补贴、放开落户、买租房打折长三角“抢人大战”如火如荼

  

本报记者/郭阳琛/石英婧

  

“如果你是A类人才,到温州可直接获得一套房或500万元补贴;如果你是优秀本科生,买房七折,租房低至三折。”为了招揽人才,2019年12月25日,长三角城市温州再出“大手笔”。

  

在全国各地“抢人大战”日趋白热化之际,长三角地区也频出新政吸引人才。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上海、南京、杭州、南通等十余个城市多次为人才“开绿灯”,或政府发放补贴,以真金白银吸引人才;或放松人才落户、购房的限制与条件。

  

与此同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印发。《纲要》提出,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强调加强人力资源协作,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

  

多位受访专家也告诉记者,长三角“人才大战”或将持续一段时间,未来将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降低人才落户门槛。但长三角地区应打破人才竞争的“零和博弈”态势,探索区域内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力争打造相互协作、一体化的“人才特区”。

  

真金白银

  

今年23岁的张迪(化名)大学毕业,刚来到杭州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就领到政府发放的1万元生活补贴。“现在硕士生生活补贴是3万元,博士生是5万元,每月还有租房补贴。”张迪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很可能因为杭州生活成本高而望而却步。

  

事实上,2019年,杭州这座长三角“明星”城市在“抢人大战”中出尽风头。

  

8月5日,杭州市宣布将现实施的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政策做相应调整,补贴标准由硕士生2万元、博士生3万元调整为本科生1万元、硕士生3万元、博士生5万元。

  

10月18日,杭州市钱塘新区又对外表示,在新区工作的普通博士毕业生,符合标准的可拿到各类补贴共计44万元,硕士生为13.82万元,本科生为6.88万元。

  

除此之外,杭州的余杭区、萧山区等也纷纷出台人才新政,余杭区规定毕业7年内的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在余杭工作皆可以领取最高5万元补贴;萧山区则力争在5年内引进10万名国内外高校毕业生,为此针对2019年6月3日后毕业的应届生,给予最高本科生4万元,硕士生6万元,博士生8万元。

  

南京、南通、宁波等城市也拿出“诚意”。2019年,南京四度调整人才政策,规定租赁政府提供的人才公寓、公共租赁住房享受3年租金全免,租期最长5年,免租期以外按市场价七折承租;南通对于优秀高等人才给出了40万~150万元不等的购房津贴;宁波给予本科生购买首套房最高8万元的补贴,而高层次人才最高可获得60万元……

  

为何“抢人大战”的硝烟在长三角地区尤显弥漫?

  

“毫不夸张来讲,抢人就是抢未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记者,目前,城市发展需要依靠更高阶的“人才红利”,人才所带来的人力资本拥有比物质资本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同时,长三角地区老龄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人口结构严重失衡使得这些城市必须吸引年轻人落户。

  

“抢人大战应一分为二看待。”在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自贸试验区研究院副院长肖本华看来,应肯定其对人才的重视,但对长三角区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确实也有影响。“抢人大战”一定程度是招商引资竞争的副产品,未来应将人才流动与产业合理布局结合起来,防止因为产业结构同质化和招商引资大战所导致的人才恶性竞争。

  

放松落户

  

2019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以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牵引区域流动。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在此之前,人才“无门槛”落户或放松落户条件,已在长三角地区屡见不鲜。

  

4月4日,杭州市在《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中提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这是近年来杭州落户的最低条件。

  

10月26日,南通市也宣布人才落户“零门槛”,规定对“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将户口迁入我市城镇地区的,取消住房、就业等条件限制,可先落户后就业”。

  

此外,无锡、常州等地也为人才落户不设门槛,常州市甚至规定“父母均可随迁”。

  

尽管有机会,但张迪还未选择左边落户杭州右边。“我刚毕业,首要任务是把工作稳定下来,逐步提高薪水。等到有了一定资本打算买房,或是年龄到了准备结婚、生子、育儿,才会有这方面的打算,毕竟杭州房价还是蛮高的。”

  

“户籍已不再是吸引年轻人的最佳理由。”盘和林认为,当下人才更看重的是城市未来的发展能力、配套公共服务、工作岗位和收入水平。但此类人才新政的落地,的确会释放一批新的购房需求,在楼市严调控的背景下,人才引进带来的自住型购房需求或能缓解政府困境。

  

另一方面,各地人才新政也为刚需打开购房“窗口”。

  

8月8日,上海自贸区增设临港新片区。为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居转户”(居住证转户籍)年限从原来的7年缩短到5年,核心人才进一步缩短到3年。另外,对于非本市户籍人才购房资格,由居民家庭调整为个人,在新片区购房缴纳社保或个税年限,由原先连续缴满5年以上,缩短为连续3年以上。

  

苏州则极具代表性。5月起,在苏州工业园区全域内,新取得预(销)售许可的商品住房,实行人才优先购买政策。从购房补贴到人才专属购房通道,可谓是全面到位。

  

南京也不落后。11月7日,南京市宣布全部可售商品房均对人才优先供应,机关事业单位也首次被纳入政策范围。此前,南京六合区已为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购房设置了“绿色通道”。

  

打破“零和博弈”

  

今年35岁的孟伟(化名)作为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合伙投资人,2018年从天津到苏州昆山,对于长三角地区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

  

“一方面,京津一带的政府支持力度不如长三角;另一方面,长三角生物医药等科创产业资源丰富,这导致长三角不仅人才‘造血’能力强,‘吸血’能力突出,人才间沟通交流也比较频繁、方便,来到这里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孟伟说。

  

从当年的“星期天工程师”到近十年来的“候鸟式人才共享”,打破人才竞争的“零和博弈”态势,一直是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共同努力方向。

  

2018年以来,沪苏浙皖共同签署的《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章程》等协议,凝聚人才一体化发展共识,协同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共同培育人才一体化发展市场,是合力打造人才高地的政策倡议。

  

日前印发的《纲要》也提出,共建统一开放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协作,促进人力资源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将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孟伟对此深有感触:“高层次人才都是具有流动性的,并不一定非要落户,只要能为当地产业发展服务就可以,这一点长三角地区的政府也比较开放。”

  

“与大湾区、京津冀相比,长三角有多个中心城市,人才在双向流动上更有基础和优势。”肖本华指出,长三角城市更重要是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配套,精准引才;同时还应在留住人才上加大政策力度,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盘和林表示,除了直接吸引人才落户,长三角可参考美国东部城市群的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发挥自身风险资金运作优势,扶持了一批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培育地方创新创业,变相吸引人才。

  

盘和林说,未来长三角城市应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基础条件,形成区域内人才一体化的优势,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长三角人才宏观管理和预测服务体系,打造互相协作、流通的“人才特区”。

  

举报/反馈

上一篇:在上海交社保的必要性

下一篇:没有了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理性参考。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