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发落户新规、住房补贴等“礼包”,稳就业引人才实招不断

我国就业形势持续改善。国家统计局11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但稳就业依然面临许多新挑战,一方面是重点群体就业任务仍艰巨,另一方面是新经济新产业人才缺口较大。记者了解

频发落户新规、住房补贴等“礼包”,稳就业引人才实招不断

  

我国就业形势持续改善。国家统计局11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但稳就业依然面临许多新挑战,一方面是重点群体就业任务仍艰巨,另一方面是新经济新产业人才缺口较大。

  

记者了解到,为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近段时间,各地不断举行大规模引才活动,并拿出落户新规、住房补贴等一批颇具吸引力的举措。有关部门也在密切跟踪经济和就业形势变化,研究完善新的政策举措,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尽管如此,稳就业、保就业面临的新挑战仍不容小觑。人社部相关负责人此前强调,重点群体就业任务仍十分艰巨,下一步将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

  

10月15日至11月14日,人社部联合多部门在全国范围启动2020年金秋招聘季。一个月来,各地密集推出系列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比如,北京每天安排专场活动20至30场次;河南、黑龙江、云南等地聚焦高校毕业生,开设招聘专场;上海等地开展送岗位到基层,将招聘会下沉到街道、乡镇;海南结合当地实际,举办金秋招聘月夜市旅游业专场招聘会。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意见》。人社部自11月11日起组织开展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状况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为政府研判就业形势和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瞄准重点群体加力稳就业的同时,近段时间,各地纷纷拿出落户新规、住房补贴等一批高含金量举措吸引人才。

  

  

资料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11月10日至11日,厦门市赴清华北大开展专场引才推介活动,送出包括实习补助、就业补贴、创业支持、安居保障、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在内的政策大礼包。其中在安居保障方面,提出优秀毕业生来厦发展,可申请100至150平方米人才房,或享受130万到200万元人才购房补贴。

  

云南省日前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并提出全面放开全省城镇、城区户口迁移政策,实施全省统一的城镇地区户口迁移政策,细化落户政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重点群体落户城镇。

  

此前不久,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通过放宽落户学历、年龄、缴纳社保年限等限制,新增先落户后就业形式,不断提高人才吸引力。

  

“当前稳就业引人才政策不断加码,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因地施策。比如湖北根据高校资源密集的特点,实施包括购房打折、落户等一系列引人才措施,并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一些地方还在人才补贴、住房补贴、子女上学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将引人才转变为‘留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尽管稳就业引人才政策逐步落地见效,但新经济新产业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盘和林指出,不少城市陆续发布重点产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名录。

  

另外,根据《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预计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近150万、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近500万、人工智能人才近500万、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均达125万、数字化管理师从业人员超过200万。

  

“为了促进供需平衡,助力高质量就业,最重要的发力点是教育。”盘和林说,要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提升人才供给质量;重视技能教育,鼓励高职高专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校企联合体,打通产学研一体化渠道;强化在职教育,加强新经济相关培训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成刚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对就业增量带动作用显著,将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应继续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支持力度,破解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问题。”张成刚说。

  

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下一步将支持就业容量大的产业行业优先发展,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还将紧密围绕劳动者就业需求、企业用人需求,引导培训资源向市场急需紧缺、企业生产需要、安全生产必需、新职业新业态领域职业培训集中。

  

地方上,日前出台的《天津市青年技能培训行动实施方案》也提出,面向新职业、新技能和新就业形态,将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培训,媒体运营、网络营销、健康照护等新职业培训,以及网络平台就业创业等新业态培训。

  

(新华网记者班娟娟)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该文观点仅代表原作者本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源于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转载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若有权属异议及违法违规内容请联系我们删稿,站务联系QQ:29380611。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