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青岛政务网上出现市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促进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实施意见》,落款时间是2月20日。
这个意见共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是疫情之下复工复产的有关规定,但它最吸引眼球的却是最后一条,其二十一条规定:将“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放宽到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已落户的可享受本市购房、申请人才公寓等政策。
“先落户、后就业”政策放宽到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意味着“大学四年级学生”可以直接落户,这相对于过去的人才引进政策来说,开放度“升级”,引发省内外广泛关注。
青岛人才引进政策突然放大招,显然有疫情因素影响。
疫情之下,人才招聘活动受到影响,许多处于“毕业季”的学生无法按照考试、面试等正常程序应聘并落户,允许“大四学生”先落户,一方面将年轻人才先招揽到本地,一方面也让年轻人才少了一项“后顾之忧”,这是一项双赢的政策。
与此同时,疫情终会过去,允许“大四学生”先落户,也是青岛着眼未来发展的一步大棋。
在城市人口规模发展和人才引进上,青岛作为“山东龙头”,长江以北仅次于北京和天津GDP“第三城”,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忧虑”。
2006年12月31日,省政府推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其中关于人口,是这么描述的:建设济南、青岛两个超大城市,2020年人口将达到800万和1200万人。
如今,莱芜并入新济南后,济南人口早已突破800万,人口总量达到860.89万人。2017年,青岛市发改委印发《青岛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调整了人口预期。《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000万左右,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提供有力支撑。据有关统计,截止到2018年年底,青岛全市常住人口939.48万人,比上年度增加10.43万人,而前年的增加值是8.6万人。
近几年,青岛连续多年人口增长在10万徘徊,这引起了青岛方面的高度重视。虽然人口和人才是不同概念,但人才引进显然能增加人口,而且增加的是高素质人口,这正是许多大城市最渴望的。
市委书记王清宪强调,青岛要建立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人才链的四链投资、四链统一的人才机制。
2019年2月28日,青岛出台《青岛市“金种子”人才储备工程实施细则(试行)》,决定将从国内“双一流建设大学”和国外大学遴选一批优秀在校学生,与企业建立人才信用合同,学生毕业后按合同约定来青就业,用人单位给予一定学费、生活及实习补助。据了解,该举措系国内首创,旨在围绕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领域发展需要,以人才储备方式集聚一批助推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高素质人才。
本次允许“大四学生”先落户,招引政策升级,既针对特殊疫情之下的复工复产需要,更因应青岛城市发展定位不断提高的需要。
去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落户青岛。
去年8月,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到,中国(山东)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19.98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其中青岛片区52平方公里(含青岛前湾保税港区9.12平方公里、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2.01平方公里)。
加上新旧动能转换区,这使青岛成为国家战略"三重叠加"之地。"三重叠加",青岛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上升,意味着青岛需要更多的高新技术、贸易、金融等方面人才,这是青岛招引人才政策不断升级的重要背景。
今年1月18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出台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引导各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发展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对于青岛来说是新的雄心壮志。当前,受政策门槛和市场门槛影响,北京和上海两个一线城市的人口连年下降,区域性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迎来最好时机,西安、石家庄、宁波、厦门、郑州等城市不时推出招引人才新政。据有关统计,一个大学生在城市就业成家,买房、婚育等消费行为,其可支出在20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拉动地方增长巨大,更不用说高素质人才的技术贡献。“人才就是未来”,在这样的形势下,除了京沪两个特殊城市,各地的人口人才政策,估计将会越来越开放,青岛只是最新的例证。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周学泽报道)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