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揽子促就业政策发布 如何助力1076万高校毕业生应对就业季?

封面新闻记者邵萌滕晗一揽子助推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正陆续发布。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新高。另一方面,3月以来多地疫情反弹,使得线下招聘暂停。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6-

一揽子促就业政策发布 如何助力1076万高校毕业生应对就业季?

  

封面新闻记者邵萌滕晗

  

一揽子助推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正陆续发布。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总量和增量均创新高。另一方面,3月以来多地疫情反弹,使得线下招聘暂停。国家统计局6月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6-24岁人口失业率从4月的18.2%升至5月的18.4%。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坦言,随着毕业季到来,大学毕业生集中进入劳动力市场,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助推就业。而疫情的影响也正在缓解——6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出通知,要求推进校园招聘正常开展,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6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学生就业和返乡工作有关情况。图片来源中国网

  

6月17日,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在回答封面新闻提问时也强调,要把统筹疫情防控和校园招聘工作做实做细,及时纠正层层加码、一刀切的做法,为支持高校学生成才就业、支持用人单位招到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早规划早准备

  

上海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孙洋,在经历新冠疫情阴霾后,终于看到了曙光。

  

3月开始,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出现病例,不仅线下招聘受到影响,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也出现延期。

  

3月初,孙洋所在大学开始封闭式管理,而往年3-6月,很多知名企事业单位会来校招聘。而今年,孙洋和同学们只好选择线上求职。

  

“我们研究生班45人,目前大概10人已确定工作。文科类专业大部分都选择’考公’或’考编’,现在确定下来的会少一些。”孙洋回忆,去年秋招,一些同学因备考公务员,或者没遇到合适岗位,想春招再确定,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推迟的公务员考试,让处境变得有些尴尬。

  

孙洋换了一个思路,并通过考试,留校成为辅导员。在他看来,应届毕业生提前做好规划十分重要。从研一开始,他就应聘了兼职辅导员,还竞选了班长,丰富了学生工作经历,给后来的笔试、面试打下了基础。

  

孙洋的就业,代表了一批早做规划的学生,这批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我现在带四个班,感觉好多大一同学都规划得很早,将来考研去哪儿?未来干什么?好多同学都想得挺清楚。”

  

先就业再择业

  

两千多公里外的云南,即将毕业的新闻专业研三学生杨芸也在经历一番周折后,即将来到上海。

  

此前,她通过一家传媒机构的笔试和面试,但最终被告知“受疫情影响,公司关闭了招聘通道。”虽然公司人力部门再三强调“如果招聘重启,会再通知”,但即将毕业的她已没时间再等。

  

  

去年9月开始,杨芸所在学校根据疫情形势,不定期组织校园招聘。受访者供图

  

杨芸2018年本科毕业,她清楚感觉到四年前后同学们找工作的态度转变。“那时还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在起步,除考研外,很多同学倾向大厂,但现在我认识的70%以上的应届生都在’考公’、’考编’。”

  

在遭遇疫情“负面影响”后,杨芸开始“广撒网”,6月14日,她通过线上面试,收到上海一家企业的文案策划岗的通知,虽然更倾向媒体工作,但她还是选择了接受。“先就业,再择业,上海也是我很想去的城市,可以用来过渡。”

  

慢就业,也成为一些学生的选择。

  

早晨醒来,李清习惯性点开招聘App,看看是否有新的回应。

  

6月以来,她与477家企业做了沟通,投了76份简历,收到了几十个回信,参加了7场面试。

  

李清就读于杭州一所大学的英语专业,有三段大厂实习经历。去年11月,她进入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实习门槛相对正式招聘要低一些,通过这种方式争取转正机会,是很多人选择的办法。”

  

实习六个月,李清几乎每天都主动加班,虽然辛苦,但心里更多是踏实——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期的一位实习生因工作强度选择离开,另一位只想拿到实习证明。带教老师曾告诉她部门有一个转正名额,如果没意外,她可以留下。

  

备战“国考”和浙江省选调失败,李清“留下来”的想法变得更强烈。当同学们为春招忙碌时,她庆幸早做了准备,直到她收到单位以“抱歉”为开头的通知。

  

进入体制,似乎成为许多学生的优先选择。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择业求稳心态加剧,本科生脱产备考公务员比例五年翻番。“我们同学中考公务员的大概占70%。”杨芸说。

  

而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一些地方的国企、事业单位也在扩招。数据显示,2022年国考中,明确招录应届生毕业生的有一万余个职位,招录2.1万人,占总招录人数的66.9%。

  

如今的李清,正一边备考事业编,一边继续投简历。“还是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多积累经验,同时最好做好多线准备。”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截至4月中旬,在有求职计划的应届毕业生中,46.7%已收获入职通知。

  

  

6月1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介绍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会上,就业数据被重点提及。图片来源国新网

  

就业难如何缓解?

  

7-8月,是考察当年大学生就业率的关键时间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对未来就业率持看好态度。随着疫情缓和,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应政策,包括教育部也启动了促就业行动计划,在政策集中出台、疫情缓和等因素影响下,“7-9月肯定会实现一个比较好的数据。”

  

“保就业”正成为一个高频词,涉及国家和地方层面的一系列促就业政策相继出台,包括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就业补贴;对毕业年度和离校两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简化存档规则、取消派遣证;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设立见习岗位等。

  

教育部也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通过一系列招聘、精准帮扶、就业指导等,为应届毕业生求职支招。各地高校也牵线搭桥、精准帮扶,为毕业生就业开拓渠道、提供指导。

  

受疫情影响地区也正加紧重启。以上海为例,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各行业主管部门、各区已开展87场云选会招聘活动,6至10月,还将开展95场云选会系列子活动。初步估算,首批参加单位预计超3000家,提供20余万个岗位。

  

如何缓解就业难?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对封面新闻表示,推进校企合作可有效打破大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同时,推行人才供给侧改革,抓好大中专院校的教育质量,增加专业与市场的匹配度。此外,政府、社会,未来也要提供一些培训资源,包括产生一些优质的培训机构,把职业教育和企业能够很好地融合起来。

  

“从长期看,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经济面要持续向好发展。只有微观主体都火起来,提供的岗位才能根本上扩大。”姚凯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也强调,要落实好稳经济大盘的各项措施,促进经济稳定恢复,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同时,加强援企稳岗,缓解企业暂时性困难,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岗位。做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市场供求有序衔接。还要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清、杨芸、孙洋为化名)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理性参考。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