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21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张菊香张菊香,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共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一项。初心不改永远热爱2018年夏,怀着对科研的憧憬,

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2021届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毕业生

  

张菊香

  

  

张菊香,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共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专利一项。

  

初心不改永远热爱

  

2018年夏,怀着对科研的憧憬,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的我再次踏进校园,在交大开始自己的科研探索之路。十分感恩可以加入熊丽琴老师课题组进行硕士期间的学习,熊老师对科研的热情,对实验数据的严谨,对科学问题的敏感以及批判性思维深深影响着我。在熊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迅速确定下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在每一次和老师的汇报讨论中不断完善着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与此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课堂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十分重要,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往往对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在课程学习上我也从不松懈,合理安排好学习和科研时间,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并从各项课程中获益匪浅。印象最深的是徐宏老师和张春富老师主讲的《纳米诊断技术》课,两位老师从纳米诊断技术的基础原理以及最新发展动态向我们介绍了基于纳米技术的疾病诊疗策略在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

  

这门课让我真正看到纳米技术基础研究在现实中的重要作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为生命科学研究以及人类健康生活问题提供了更为精密、更为智能的解决策略。也正是两位老师深入浅出让人如沐春风的精彩讲授让我认识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更使我认识到了实现科研转化是一次质的飞跃,从实验室的每一个小小发现,到后来的产业革新、人类文明的大跨步,中间都承载了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奉献。

  

从进入交大的那一天起,开学第一课让我铭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我辈更应顺应时代号召,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坚持问题导向,让基础研究切实解决民生改善的重大问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攀高峰。交大完善的培养体系,不仅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科学研究,更让我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研究生,不能仅为一己私利蝇营狗苟而更应肩负起党和国家交付于我们的历史责任,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耐住寂寞、坐住冷板凳,砥砺第一等品行,成第一等学问。

  

硕士两载有余,回首来路,感慨万千。回想研一时候,一边上课一边忙于探索实验的日子;研二期间一边完善实验一边撰写论文的岁月以及研三为了毕业和升学兵荒马乱的日日夜夜。此去经年,披荆斩棘,绝非坦途。科研探索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不以为奇,不以为苦,奇为引领,苦为步履。虽然研究期间的挫折坎坷甚至一度让我陷入自我怀疑,但正是这些真实经历过的疼痛让我对每一点科研成果都格外珍视。

  

在文章被正式接收的时候,在工作得到肯定的时候,我会感觉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梦想微光的闪烁。我想,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中,我会比之前更坦然地接受这些挫折和阻碍,我会更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案;再遇到难题的时候,告诉自己停下来,多看看文献,多思考思考,戒骄戒躁。

  

同时,在学习工作之外,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调节工作状态的有效策略。我会在学习进入倦怠状态的时候,打开平时拍的生活视频进行剪辑,尝试网络达人视频里的各种炫酷特效,这种看似“不务正业”的活动能让我身心放松,有时甚至让我对某些问题豁然开朗。

  

除了科研学习,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让我获益良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热心诚恳,乐观积极。热心协助指导学校本科同学进行《科技实习与创新项目》,指导他们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教给他们实验理论知识。在教授他们技能知识的同时,我也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实验操作,完善实验方案,丰富实验知识。除此之外,我乐于参加各项志愿者活动。曾积极参加党支部举办的冬日爱心捐赠活动,在活动中担任志愿者同时慷慨捐赠,希望自己的爱心可以给受困难的人群带去冬日的一缕暖阳。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研究生优才夏令营活动中,我曾担任志愿者,负责自己课题组宣传视频的拍摄和制作,以及线上面试活动的有序进行等等,在各项志愿者活动中,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我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使命。

  

时光飞逝,毕业在即。何其幸,成为生医工人,受熊丽琴老师悉心指导,以及纳米中心各位老师的科研引领。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一起奋斗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关于未来,在进入交大之前的我,是迷惘的;但在迈进交大的时候,我对于未来有了明确的规划。正是本科毕业之后两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同时对未来有更清晰的目标,所以硕士毕业之后我选择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精勤求学,敦笃励志。

  

  

万物可爱,温柔以待

  

无问西东,向阳而生

  

  

导师简介

  

熊丽琴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影像中心(MolecularImagingProgramatStanford)博士后。2012年8月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已在Nature、Communications、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Biomaterials、Nanoscale、AnalChem.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他引次数3000余次(webofscience),高被引论文5篇。

  

此外,应SpringerVerlagGmbHGermany出版社邀请撰写外文书籍一章。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医工交叉研究基金项目3项。获得2013年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项目,CBME’2015蒋大宗基金青年论文竞赛一等奖,2016年度上海交通大学李兰馨青年教师奖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智能纳米探针及其生物医学成像应用展开,包括但不局限于:

  

1.肿瘤早期诊断:超小尺寸肿瘤及肿瘤微转移灶的准确识别及术中定位;

  

2.针对肿瘤、淋巴水肿、炎症等疾病模型中的淋巴管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多尺度多模态成像研究;

  

3.针对肥胖等疾病模型中的棕色脂肪快速成像研究针对肥胖等疾病模型中的棕色脂肪快速成像研究;

  

4.纳米探针在动、植物体内的摄取、代谢及毒性研究纳米探针在动、植物体内的摄取、代谢及毒性研究。

  

  

图文|张菊香

  

排版|刘阿显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载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建议,也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请读者理性参考。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