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一个光鲜的称呼,一个令人羡慕的群体,在许多人眼中就是“知识”与“荣誉”的代名词。而在海归“云集”的深圳,近来海归们却屡出“状况”:3月15日,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年轻女子在坂田街道雅园路16号楼跳楼自杀,据警方调查,其自杀的原因疑为工作难找,不堪生活重负;3月28日,78岁的高龄老人张亚机在路过蛇口招商路西米兰公寓停车场时,莫名遭到一名醉酒男子殴打,造成骨折,而这名男子竟是留学韩国多年的海归博士。
在警方的随后调查发现,该男子打人的原因仍是没有找到工作,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
现状透视
每年新增海归千余人
深圳一直是国内最吸引海归的城市之一。来自深圳市引智办有关数据显示,在最近5年,深圳新增“海归”队伍的人数一直维持在千名左右,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归国人员总数为4660人,占归国人员总数的78%以上。
之所以如此多的海归人士怀有“深圳梦”,不外乎深圳具有良好创业环境以及多元的文化和宽容的城市气质。据统计,海归”中有30%的人都是冲着创业来深圳的,海归在深圳的创业比例之高位于全国首位。
吸引力正在下降
尽管如此,深圳在吸引归国留学生方面却面临着“零速度”的尴尬。
王欣在英国修读了三年的工商管理,回国前便将创业地点定在了深圳。可是,在深圳工作半年后,王欣最近决定“北上”,跳槽到了上海另外一家外资公司。“深圳的国际化程度还没达到我所期望的地步,在国际交流方面还存在一些障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国际化程度不够外,生活节奏快、成活成本高、生活氛围不够成为多数海归“出走”的主要原因。
而与此同时,上海、北京等国内其他城市近年来在吸引“海归”方面的成效惊人。以上海为例,预计两年后归国留学生人数将达到10万人,这个数字将是深圳的近10倍。
声音:
在深圳身与心都有压力
毕业于法国巴黎二大、获传媒硕士的sara则告诉记者,“此前也考虑过深圳,毕竟作为海滨城市气候较好,且靠近香港,但是不得不承认还是北京上海好的工作机会多得多”。
而深圳生活成本较高也是sara考虑的因素之一。“以最基本的公共交通为例,北京的公交车刷卡才4角,地铁全程两元,而深圳公交至少贵5倍,地铁票价也较高。”她说,“从吃来说,深圳总体也比北京贵很多。如果有能力去选择,当然宁愿选择生活成本较低、而发展机遇更大的城市”。
小石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的法学院,其去年9月份回国后比较幸运投了为数不多的简历便找到一份律师行业的工作。然而她说,“跟前几年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找到的同等职位的工作相比较,薪水大致降了三成”。
她告诉记者,受金融危机影响普遍感觉身边同学工作明显难找,“如果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都会很快降低心理期望的吧”。她说,深圳的魅力在于年轻、先进、活跃,不排外,让人有归属感。但是她同时觉得深圳缺乏悠久的历史。
至于部分人出现的心理危机,她认为“可能是周围人期望太高,所以导致了更大的压力”。
专家视点
海归更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深圳康宁医院心理咨询师位照国告诉记者,因为期望值过高,海归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很大,做出过激行为也不在少数。
就深圳海归博士打人这个事件来分析,至少折射出当下社会中突出问题:竞争激烈,个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加;个人的行为方式的灵活性和可塑性决定了个人在承受挫折压力时的适应程度。
位照国建议,海归要放下包袱,摆平心态,放弃“海归”等于“成功”的观念。
其次,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要学会寻求支持,把自己的内心痛苦适当地向家人亲友倾诉,争取获得家人的支持。
再次,调整目前的生活节律,增加事业工作之外的生活娱乐活动。
最后,如果感到情绪问题严重,应尽快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文/记者阮晓光、鲍文娟、廖嘉明